对未知的未知的敬畏

by kflai

赖国芳

清晨沿着勿洛蓄水池跑步,半途忽然乌云密布,风刮着就下起雨来。心想:反正已淋湿,不如把预定的十公里都完成。细雨淋身,神清气爽,脑筋飞转,闪入美国前防长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的名言:我们有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更有未知的未知。

这是二十年前,在被问及是否在伊拉克寻获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拉姆斯菲尔德的托词。他也不是全无道理。这二三十年中,我学到的最大功课,便是下图:

已知的已知是你现今掌握的知识。

已知的未知是你知道存在却尚未掌握的知识,如:如何均匀的为墙壁上漆、如何撬开门锁。

未知的已知是错误的认知和偏见。你以为知道了,其实并不知道。

未知的未知就更厉害了,是天地洪荒中一切你不知道存在的东西。既然你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当然就不可能掌握。

年纪越大,就越能体会,这几个泡泡的相对体积是这样的:

而那未知的未知泡泡,还在继续膨胀。

一个自觉并谦卑的人,对于未知的未知,当有适当的敬畏。他明白自己有许多的不足,甚至摸不清这个不足的斤两,但又未必因而影响了自信,故能坦然接受。所以,他拥有对错误认知的自我修复能力。

反之,便是愚昧,盲目紧抓那随时间推移不断缩小的已知,变成乏味,固执,迷信,累己害人。这样的人,在短信群组、社交媒体,或不幸在现实生活中,常会遇见。理论上,宗教在信徒心中植入敬畏,可惜很多教徒懒于思考,遇上未知便一味推诿給宗教。诸如以上数类,如今我的对策是:远之,放下

这几年在大马接触许多受过华教熏陶的人。对比新加坡的英教系统,我发现一般从华教走出来的年轻人,对未知的未知都有较多的敬畏,可塑性高。令人担忧的是:进入华社圈子后,与现代科技及商业模式接轨不足,坐井观天,格局小了,周围又多心胸狭窄之辈。只怕过不了几年,便如贾宝玉所说: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这些我也管不着。如今我管得着的,只是隽咏传播的影响圈。把这几件事做好,后半生也足了。

跑着跑着,雨也停了。看一看表,速度居然比前几次都快。呵呵。

Photo by Benjamin Davies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红蜻蜓出版社的“小说房”系列新作品《仇絲》——这是一个用马来西亚人的日常语言写的关于一个马来西亚人复仇的故事。 现已在书满季平台上架,电子版《仇絲》只需RM15.90,3个月内无限次阅读。
红蜻蜓“小说房”系列《仇絲》于书满季上架! ≫

相关内容